您現在的位置:
深圳口述史|周劍:讓最好的智能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
來源:深圳晚報發布時間:2022-03-30
口述時間:2021年12月21日
口述地點:深圳南山智園 C1棟24樓

▲周劍
"70后",出生于上海,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現任廣東省人大代表,APEC中國工商理事會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深圳國際商會副會長,深圳市商業聯合會副會長,深圳機器人協會副理事長,第十七屆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主席。作為中國智能機器人行業的拓荒者,周劍于2012年3月創辦優必選科技,現已發展成為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研發、制造和銷售為一體的高科技創新企業。曾獲"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杰出青年企業家""第五屆廣東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中國 AI英雄風云榜商業創新人物 TOP10""深圳十大青年領袖"等殊榮。
十余年前,國內智能機器人產業尚是一片空白,我懷揣著機器人夢來到深圳,成立了優必選科技,耗費5年時間攻克了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伺服驅動器",打破了長年被國外壟斷的技術難題,并自主研發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核心技術。我們研發的智能機器人,不僅多次登上國內外重要舞臺,還在教育、防疫、商業服務、物流、智慧康養等多個領域應用。
我很幸運能在深圳的創新土壤上,發揚深圳"拓荒牛"的精神,驅動硬科技創新,實現了中國智能機器人的自主創新。未來,我們將繼續扎根深圳,堅持硬科技創新引領行業發展,讓中國深圳產的智能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壹
深圳優越的硬件創新環境和火熱的創業氛圍深深吸引了我,當下就決定干脆來深圳創業,實現自己的機器人夢。
帶著"闖"勁兒南下深圳圓機器人夢
我出生于上海,大學期間曾獲得由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 ·巴赫先生頒發的首屆德國邁克威力最高獎學金,之后便去德國一家上市機械企業實習工作,做到了中國大區經理的職位。后來,我選擇回國發展,創業做自動化生產線的產品,事業說得上順風順水。
2008年,在一次日本舉行的展會上,我見到了很多人形機器人,有些雖然外形小巧靈動,但售價卻高達幾萬元人民幣。當時我就萌生了一個想法:研發出一款普通家庭能買得起、用得上的人形智能機器人。
當時在國內,機器人產業是一片藍海?;旧先藗円惶崞饳C器人,說的就是工業機器人,面向大眾消費者和家庭的服務機器人產業環境相對匱乏。
但我迎難而上,憑著一股子干勁,帶著幾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上海著手研發 TO C端的人形機器人。因為研發需要找工廠開模打樣、購買各種配件,所以我們經常往加工制造業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跑。
2009年底,我到深圳尋找合適的供應商,發現這里不僅選擇多,而且產品供應鏈配套完善,這意味著研發生產效率會大幅提升。就拿定制一個齒輪來說,能生產符合我們要求的企業在深圳遍地都是,各項零件生產算下來不僅效率提升至少50%以上,而且費用也能節省約30%。
這讓我很興奮,深圳優越的硬件創新環境和火熱的創業氛圍深深吸引了我,當下就決定干脆來深圳創業,實現自己的機器人夢。
發揚"拓荒牛"精神攻克"卡脖子"技術
2012年以前,智能機器人屬于冷門行業,產業環境連萌芽階段都算不上,更別提受到資本的青睞了。因此來到深圳這片創新沃土,雖然我們團隊干勁十足,但創業的過程卻比想象中的更加艱難。當我們剛剛踏上逐夢的征程時,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在"黑暗的無人區"里摸索。
首先是核心技術的研發。要讓機器人的手腳動起來的秘訣是"伺服驅動器",也就是機器人的"關節",當時韓國、日本、瑞士可以生產,但一個關節就動輒上百美元的價格,制造一個機器人需要十幾個關節,這注定難以量產和可商業化,國內更是一片空白。
我當時的想法是走自主研發道路,突破國外的技術壁壘,真正實現硬科技創新。這就是深圳的"拓荒牛"精神,敢到沒有人的"荒地"去闖出一片天。
一個伺服驅動器里包含了減速、傳感、電機、芯片等高難度技術,為了攻克這些技術難關,我和團隊耗費心血,不僅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由于不被風投看好,缺少市場資金的支持,我就自己給自己"輸血",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投入到研發中,甚至到了賣房賣車的地步。然而幾千萬元投進去了卻未見回報,最窘迫的時候甚至要借錢給員工發工資,連辦公室買一桶瓶裝水都要精打細算,這引發了家人的反對。
雖然被誤解、被嘲笑、被質疑,但我沒有放棄,我始終相信在深圳,創業者就要敢于挑戰自己,更何況深圳有非常好的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創新創業環境。我的團隊也非常支持我,于是我咬牙堅持了下來,和團隊花了5年的時間,成功自主研發出伺服驅動器,在質量上完全能媲美國外一線產品,獲得了多項專利,不但成本大大降低,還解決了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貳
深圳不僅為優必選科技提供了優質的創業環境和高質量的供應鏈,而且務實、高效、透明的政府切實為企業解決了很多實際難題。
政府營造環境為企業自主創新賦能
2013年起,深圳開始布局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及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五大"未來產業"。同時,隨著人們對機器人的認識逐步加深,機器人產業也受到資本關注。
由于我們起步比較早,又扎根在制造供應鏈完備的深圳,很快在一次路演中被比亞迪聯合創始人、正軒投資創始人夏佐全看中,獲得了天使輪融資,順利解決了公司的資金難題。我想我們能成功獲得投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市場相信深圳的企業,相信深圳的產業基礎。
2015年,公司逐漸有了起色,為了給員工提供更好的辦公環境,也為了能招到更多對口人才,我便想把公司搬到專門為新興產業打造的南山智園,這里地理位置優越、租金優惠,但對入駐企業制定了一些標準,當時的優必選科技在納稅額方面并不滿足標準。
所幸,南山智園的負責人并沒有直接拒絕我,而是主動了解公司的業務,當了解到優必選科技從事的是前沿的智能機器人產業,正是深圳積極布局的"未來產業",南山智園積極協助我們準備申請資料,上報政府相關部門,這才使得公司破格入駐了南山智園。
在我們堅持科技自主創新的道路上,這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深圳不僅為優必選科技提供了優質的創業環境和高質量的供應鏈,而且務實、高效、透明的政府切實為企業解決了很多實際難題。
例如2015年,我們取得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在南山區稅務局的指引下享受到了高新技術企業的15%低稅率優惠,減輕了稅收負擔,讓我們在專注技術和產品研發升級上更有底氣,賦予了企業持續良性發展勢能。
深圳營造了寬松、自由、公平的營商環境,成為科技創新的一方沃土,從而讓我這樣的追夢者能夠在這里大膽實現夢想。
自主研發540臺人形機器人首登春晚舞臺
真正讓優必選科技聲名遠揚的,是2016年央視春晚廣東分會場的舞臺。當年,春晚導演組來到深圳,希望挑選能夠代表深圳創新技術的科技公司,在央視春晚廣東分會場上表演,為全國觀眾送上春節祝福,最終選中了我們的 Alpha機器人。

▲540臺 Alpha機器人亮相2016年央視春晚。
春晚導演組一開始提出希望用50多臺 Alpha機器人進行表演,后來增加到120臺,再到240臺、360臺……最后變成540臺。540臺機器人隨著音樂節奏同步做一樣的動作,不能有任何失誤和誤差,這件事難度很大,給我們的時間又非常有限,而當時 Alpha機器人只有幾十臺樣品。
在這種情況下,Alpha機器人要作為深圳乃至全國高科技創新的代表登上春晚舞臺,可以說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為此,我們抽調了40多個人,組成了一個專門的春晚攻堅小組駐扎廣州。
由于現場直播涉及540臺 Alpha機器人同步進行控制的問題,對機器人的穩定性和信號的可靠性要求極高,團隊便當即對 Alpha機器人進行升級。我記得那年廣州特別冷,現場的同事一個個裹著軍大衣,沒日沒夜地加班調試機器。駐守深圳的同事通宵改裝生產和測試,不到48個小時里,我們生產了1400多臺滿足春晚節目需要的 Alpha機器人,直接裝車運到春晚現場參加彩排,此時距離春晚只有2~3天時間了。
最終,540臺 Alpha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在現場直播中伴著歌手的演唱,展現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沒有一臺出現失誤,由此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這場演出也吸引了境內外媒體的關注,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法國《費加羅報》報道稱:"這場在廣東分會場進行的演出,展現了中國一直體現的科技雄心和進步。"這次亮相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研究領域的突破和進步,對我們來說是種莫大的鼓舞。
有了這次經驗,此后優必選科技又3次登上央視春晚,多次登上元旦晚會、元宵晚會、新春相聲大會等全國性大型舞臺,攜多款智能機器人展現來自深圳的人工智能創新技術和力量。
叁
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它的挑戰難度是最大的。全球真正做商業化人形機器人的公司非常少,中國在人形機器人方面一直以來都在扮演追趕者的角色。
"十年磨一劍"在核心技術上持續"拓荒"
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它的挑戰難度是最大的。全球真正做商業化人形機器人的公司非常少,中國在人形機器人方面一直以來都在扮演追趕者的角色。
實現伺服驅動器的量產后,我們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在智能機器人所需要的各項"能力"上持續"拓荒"。目前在全球申請專利超過2600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70%以上。
從2016年起,我們投入研發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 Walker,在4年左右的時間里,取得了美國、日本企業幾十年的研究水平。2019年,Walker被全球機器人領域專業媒體《The Robot Report》評選為"全球值得關注的5大人形機器人",是榜單中唯一一個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2019年6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了2019年"50家聰明的公司"(TR50)榜單,優必選科技作為全球唯一一家人形服務機器人企業入選。
基于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我們還推出了商用服務機器人和個人 /家用服務機器人等一系列產品,提供人工智能教育、智慧防疫、智慧物流、智慧康養等多行業解決方案,以創新科技服務于解決社會重大問題和滿足社會重大需求。
就拿人工智能教育來說,作為入局較早的選手,優必選科技研發了涵蓋學前、小學、初中、高中、高職校的貫通式人工智能教育解決方案,已在國內為超過3000所學校、逾150萬學生提供人工智能教育,在全球助力超過40個國家開展人工智能教育。
在深圳創新土壤的滋養下,我們的商業化落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國內智能機器人賽道上站穩了腳跟。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方面,美國、日本等國家仍占據優勢,近年來深圳也意識到這一點,大力支持企業、高校及科研單位開展基礎科學研究。
我們作為科技企業也積極參與其中,承擔了多個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重點項目的技術攻關,例如國家發改委2018年和2019年"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重大工程"項目、工業和信息化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單位",還有廣東省機器人定位導航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服務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深圳人形服務機器人關鍵技術工程實驗室等。
研發智能防疫機器人上崗15個國家和地區抗疫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深圳舉全市之力共抗疫情,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作為收治新冠患者定點醫院,是抗疫的"主戰場"。政府也發出"召集令",倡議科技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抗擊疫情,以減少醫護人員和新冠患者的直接接觸,降低感染風險。
深耕硬科技這么多年,我深知此刻正是我們貢獻自身科技力量的時候。于是我們在第一時間緊急成立了疫情應急技術攻關小組,有157位同事奔赴工作崗位。
雖然疫情形勢嚴峻,我們還是安排了少量同事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前往市三院實地調研,與院方溝通使用需求。經過溝通了解,我們初步制訂了讓機器人代替人工進行測溫、消毒殺菌、口罩監測、遠程導診和疫情宣傳等操作的研發方案。由于當時很多生產工廠都沒有復工,無法供應零配件,我們在全國范圍內尋找供應商,想盡一切辦法,終于在20多天的時間里生產出了三款防疫機器人,部署在市三院參與防疫。
深圳科技抗疫經驗在全球起到了模范作用,作為第一時間撲上抗疫"戰場"的深圳科技企業之一,我們的防疫機器人陸續馳援美國、日本、韓國、瑞士、荷蘭等在內的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在醫療機構、交通樞紐、廣場社區、產業園區、學校、寫字樓、展覽館等場所上崗,助力全球疫情防控和生產生活秩序恢復。2020年5月,因突出的抗疫表現,咨詢測溫機器人 Cruzr(克魯澤)獲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大力推薦,馳援非洲盧旺達的醫院和機場抗疫。
面對疫情的反復,2021年1月,我們又推出了紫外線消毒機器人 ADIBOT"凈巡士",保護著人們生活和工作環境的安全。
我始終相信,創新科技在解決社會重大問題和滿足社會重大需求方面能夠產生重大的社會價值,這也是從數字社會邁向智能社會,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一家硬科技公司的長期價值所在。
肆
展望未來,我心中還有一個夢想:希望成為世界第一的服務機器人制造商,讓中國深圳產的智能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
作為深圳科技企業代表亮相國際舞臺
隨著深圳科技名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在國際舞臺上亮相的機會越來越多。2021年10月1日,2020迪拜世博會正式開幕,其中中國館是迪拜世博會面積最大的展館之一。

▲優必選科技熊貓機器人優悠在迪拜世博會中國館教游客打太極拳。
作為2020年迪拜世博會中國館"官方唯一智能機器人合作伙伴",優必選科技自主研發的熊貓機器人優悠和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 Walker X正式亮相迪拜世博會中國館,展示中國智造與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向世界傳遞中國 AI。
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熱場演出中,全國十個城市通過連線互動的方式,共赴冰雪之約,深圳是其中唯一的南方海濱城市。

▲優必選科技紫外線消毒機器人 ADIBOT"凈巡士"在深圳首個5G產業園進行消殺工作。
而我們有幸再次作為深圳科技企業代表之一參與到其中,依托優必選悟空機器人,專門打造了冬奧運動智能機器人。在布置著鮮花、浪花和冰花的舞臺上,9臺悟空機器人化身滑雪、滑冰運動員,生動還原了運動員的颯爽英姿,以科技點亮冬奧。
希望智能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
從全球機器人行業發展來看,2010年到2020年是服務機器人的儲備期,我可以很驕傲地說,這十年我們靠著拓荒牛的精神驅動硬科技創新,在國內做到了行業第一。
從2021年開始,未來十年將是黃金發展期,越來越多服務機器人解決方案將在垂直領域落地應用,這也意味著優勝劣汰的競爭更為殘酷激烈。我們很幸運能夠在深圳發展壯大,也有信心在下一個十年繼續引領行業發展。
《深圳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深圳要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我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在政策上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更多的創新企業敢于投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此外還需要政府能夠繼續開放更多應用場景,助力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落地應用。
我們要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政府要聚合學校、產業、企業等各方資源,共啟專業級 AI教育普及化,鼓勵科技企業進行場景落地,讓傳統教育與科技創新企業深度融合承接,借企業的創新技術和研產銷實踐來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為深圳甚至全球培養更多的未來智造者。
展望未來,我心中還有一個夢想:希望成為世界第一的服務機器人制造商,讓中國深圳產的智能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讓人類的未來變得更加美好。
編輯: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