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深圳口述史|黃源浩:投身3D傳感產業 扎根深圳實現創業夢想
來源:深圳晚報發布時間:2022-03-28
口述時間:2022年2月22日
口述地點:深圳市南山區榮超高新區聯合總部大廈12樓
黃源浩
1980年出生于廣東省潮州市,奧比中光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2002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專業,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并拿到全額獎學金。曾在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回國創業成立深圳奧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從事3D視覺感知技術研發。2015年公司成功研發出3D深度引擎芯片MX400,量產消費級3D傳感攝像頭,成為市場上為數不多能夠提供核心自主知識產權3D視覺感知產品的企業。2020年10月獲評“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范人物”。負責主持國家級、省級及市級等科研項目10項。作為主要技術發明人,累計申請專利343件,授權專利132件。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深圳創新不僅發揮了先行者的優勢,更擴展了其示范引領的影響力。深圳通過對創新產業進行集中式、精準式的梳理、激活、支持,體現了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策略,充分利用好深圳創新產業技術優勢,有針對性地對關鍵技術進行創新和突破,為我們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高端躍升提供了機制和措施激勵。未來,在深圳“雙區”驅動、“雙區”疊加的發展背景下,借助其帶來的政策、人才、資源等方面有利條件,我們還將持續打造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帶動上下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放大人工智能視覺上下游產業的集聚效應,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壹
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個夢想,便是將我研發的技術轉化成普羅大眾消費得起的產品,而不是只發表幾篇論文,得到了一些關注,就感到心滿意足。
輾轉多個國際頂尖研究所學習
我出生于廣東潮州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別人能做到的事你也一定能做到,這種觀念在我成長、工作中一直激勵著我。1998年,我順利考上北京大學,出于對工程化的熱愛,我選報了力學與工程科學專業。眾所周知,這個學科動手做實驗的課程特別多,對我的自學能力以及動手能力都有了很好的鍛煉。
2002年本科畢業后,我決定繼續求學深造,先后到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并且輾轉于中國香港等地多個國際頂尖研究所。從光學方法及系統研發,到光學無損檢測、生物醫學光學、光學方法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再到機電系統開發、計算機視覺與機器人、光學生物傳感器,把一個細分領域的問題研究透了,再進入下一個領域。這段時間我先后去過7個研究院所,實驗室始終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蒲械牡缆仿L而清苦,而當時冷門的光學測量尤其如此,我告訴自己,要做過硬的科研成果,就要“守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立志改變世界
還在求學時,當我第一次看到3D傳感技術模擬出來的人臉模型時,一個念頭在心里閃現:未來的機器,都應該有能力獲取、讀懂3D數據。另外,在國外10多年,我發現在很多外國人眼里,中國是個制造大國,并不掌握核心技術,只是個世界工廠。中國的科研人員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比如一位美國研究員的年薪是50萬美元,來自中國的研究員只能拿30萬美元。從那時起,我便立志要做一些高新技術產品,將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從而改變世界。我相信,外國人能做到的事,我們中國人也一定能做到。
2010年,世界第一臺消費級別3D傳感器Kinect問世。短短幾年,3D傳感技術將廣泛應用于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移動終端等領域的趨勢初見端倪,而當時國內3D光學測量應用領域尚處在起步階段。我的研究方向正好是3D光學測量,一直以來,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個夢想,便是將我研發的技術轉化成普羅大眾消費得起的產品,而不是只發表幾篇論文,得到了一些關注,就感到心滿意足。當看到了國內消費級3D傳感器市場的前景,我知道屬于我們的創業時機已經到來。
黃源浩向媒體講解奧比中光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布局。
貳
正式量產消費級3D傳感攝像頭,成為市場上為數不多能夠提供核心自主知識產權3D視覺感知產品的企業。
3D視覺感知事業在深圳揚帆起航
對于創業者來說,選對城市非常重要。但是要如何選到適合的城市,卻是一門大學問,不僅看經濟體量,還要看可持續發展潛力。國內幾個大城市我們都考察過,但最終一致認為深圳最適合我們。首先我們做的是技術,是要賣產品給客戶的,深圳作為“中國智能硬件之都”,是最靠近客戶,對產品、行業理解最深的地方,我想要方便對客戶進行“貼身服務”就必須選擇深圳。其次,深圳整個產業鏈配套完善,產品種類豐富、應有盡有,產品開發更迭速度極快,比如在華強北“打個板”,幾天時間就完成了,但在加州和硅谷則需要花費一兩個星期的時間。此外,深圳各級政府著力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包括創業培訓、創新創業大賽、政策等。我能明顯感覺到深圳的創業氛圍最為濃厚,僅一個科技園區就能有上百家創業公司。
2013年1月18日,我在深圳留學生創業大廈成立了深圳奧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我們的3D視覺感知事業正式揚帆起航。創業初期,我們就選擇自主設計研發關鍵的一“芯”一“線”:“芯”是3D感知深度算法的核心芯片,“線”則是3D傳感攝像頭模組的生產線,這些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公司創始團隊只有十幾個人,辦公室僅百來平方米,大部分空間都用作實驗室。激光投影模組、特制攝像頭……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我們團隊研發并制作出了產品的每一個核心部件,并經過上千次的反復測試,將性能優化到當時業界的極限。
大家印象中的CEO應該是西裝革履,但是創業前幾年,我穿戴最多的還是防塵服和護目鏡,光學臺就是我的“辦公桌”,測量儀、記錄板、電腦屏幕,是我的日?!叭c一線”。那些日子里,我和團隊“急”著搞研發,“急”著跑市場,“急”著“996”乃至“007”,除了睡覺之外的時間一點也不敢浪費。在技術攻關最繁重的時候,甚至連續幾個月的高強度工作。
研發首顆3D深度引擎芯片
2014年初,我們決定向3D傳感的底層技術進軍,成立了獨立的部門專攻芯片研發。當時我們做3D傳感,做算法,自然要做到芯片層,不然整個系統做不下來、功耗降不下來,影響體驗。那時壓力特別大,因為做芯片很“燒錢”,公司賬上一度只剩幾百萬元,只能發不到三個月的工資,甚至還不夠一款芯片的流片成本。我當時只能獨自面對這樣的困難。但幸好創始團隊的研發實力和3D技術的市場前景,讓投資人信心不減,隨即追加了一筆投資,團隊研發才得以繼續。一直到2018年左右,公司發展步入正軌,在內部聊天時我才將這件事說了出來。
在如此壓力之下,公司的每一個細胞都必須高速運轉。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團隊的艱苦努力,2015年7月,我們首顆自主知識產權的3D深度引擎芯片MX400研發成功,讓中國企業擁有了自己的3D視覺感知核心技術。同年9月,我們首條3D攝像頭生產線投產,成為全球為數不多可以量產消費級3D傳感攝像頭的企業;11月,奧比中光的Astra3D傳感攝像頭實現大量出貨,可用于三維建模、骨架跟蹤、手勢識別等應用。經過國內外公司的努力推廣,3D視覺感知行業開始逐步發展起來。自此,公司成為市場上為數不多能夠提供核心自主知識產權3D視覺感知產品的企業。
在3D視覺感知領域保持世界領先
對我們來說,2018年也是特別關鍵的一年。那年春節,公司的手機項目部和跨部門提供支持的200多名員工只休息了三天,就是為了抓住與國內頭部手機企業合作的機遇。最終,奧比中光的3D結構光攝像頭模組成功嵌入了OPPO發布的旗艦手機Find X,使其成為繼蘋果iPhone X后,全球第二款量產超百萬臺搭載3D視覺傳感器的智能手機。
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肆虐,沒有硝煙的疫情阻擊戰全面展開。面對疫情蔓延發展,搭載了我們3D視覺方案的機器人亮相抗疫最前線,為抗疫一線人員“減負”——“無接觸式”為病人送餐、“不耗防護服式”幫醫護人員配藥、“不懼暴露式”進入公共領域全天候消毒執勤,比較有效地助力了阻斷疫情“人傳人”傳染鏈條。我們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小誤差“3D慧眼”使機器人能夠在復雜環境下實現實時自主導航、靈活避障,為全國近百所醫院和隔離點提供服務。
如今,奧比中光的員工人數已超過千人,研發人員占比超過65%,碩博學歷占比超過30%,累計申請專利1216項,授權專利450項,在3D視覺感知領域保持世界領先水平。我們的技術和產品已覆蓋智能手機、機器人、安防、新零售、VR/AR、無人駕駛汽車等領域,與大眾生活、商業升級、企業生產息息相關。
▲2020年10月,黃源浩在廣州深圳“雙城聯動”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叁
科技企業應借勢搶抓機遇,充分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政策、人才、資源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助力大灣區科技創新領跑全球。
科技企業在大灣區建設中獲得發展新機遇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諸于世。當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以《粵港澳大灣區:全力打造科創引擎》為題,對規劃綱要中“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進行了重點報道。作為深圳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奧比中光接受了《新聞聯播》欄目的采訪,這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榮譽,也是國家對深圳科技企業的認可。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絕佳的發展契機。對此,我們科技企業應借勢搶抓機遇,充分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政策、人才、資源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助力大灣區科技創新領跑全球。伴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以及全球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飛速發展,未來奧比中光將在保持3D傳感技術的全球領先地位的同時,構建產業生態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實現共創、共享、共贏,用3D傳感賦能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相關行業實現突破,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
攻克“卡脖子”難題
推動企業做大做強
2020年,我有幸入選“深圳經濟特區40年40人”,成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范人物之一,無疑是我在2020年最有成就感的事。深圳這片充滿包容、公平、創新的沃土滋養了一批各行各業的領軍企業和優秀企業家,而他們用自己的創新拼搏開創了令世界矚目的“深圳速度”。這個名單上還有不少赫赫有名的企業家,創辦的企業也更有影響力。我心里明白,能與他們站在一起,并不意味著我達到了那些先行者們的成就,而是得益于人工智能所代表的未來發展方向,反映了國家對核心科技的重視,反映了時代對自主創新的鼓勵。
縱覽全球科技發展規律和布局,感知智能的發展才剛剛起步并充滿機遇。作為土生土長的深圳企業,我們能有今天的成績,與深圳這座偉大的城市密不可分。面對全球信息化浪潮,中國始終處于昂揚發展大勢之中,深圳作為“中國智能硬件之都”,很多廠商在這里布局,為我們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暢通的客戶渠道。
未來,依托“雙區驅動”的優勢,借助深圳政策、人才、資源等方面有利條件,我們將積極發揮人工智能3D感知產業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和“引領者”作用,抓住全球科技向智能化升級的機遇,掌握3D視覺感知硬核科技,攻克“卡脖子”難題,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助力深圳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編輯:周浩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