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深圳口述史 | 陳思平:推動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建設 助力深圳醫學學科破冰
來源:深圳晚報發布時間:2021-11-25
口述地點:深圳大學麗湖校區
口述時間:2021年10月19日
1948年12月生,江西豐城人。1966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7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87年西安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1987年至1989年作為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第一個博士后,最早來到深圳高新企業完成博士后課題?,F任深圳大學醫學超聲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深圳安科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深圳市政協副主席(不駐會)、深圳大學副校長等職務。創辦深圳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及負責籌建深圳大學醫學院,主持和完成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申請并獲發明專利30余項。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突出貢獻中國博士學位、中國優秀博士后、廣東省突出貢獻專家、深圳市首屆優秀專家等榮譽。
陳思平
在深圳工作三十余年,從企業到學校,我見證和參與了深圳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歷程,深感深圳是一片科研人員可以扎根成長的沃土,相信在這方沃土的滋養下,深圳會創造更多的科研奇跡。在高新科技的驅動下,深圳也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先行示范的路上走得更快更遠。
【壹】
如果在學校做研究,一般有了科研成果,發表完論文,可能也就結束了。但在深圳不一樣,企業博士后的優勢就在于,可以將科研成果馬上轉化為生產力。
進入深圳高新技術企業實踐課題的第一個博士后
1987年12月,我從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后,進入浙江大學成為浙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第一個博士后。那時候我國高檔醫療器械完全依賴進口,價格極昂貴,我博士課題是關于醫學彩超的研究,目標是填補我國當時的空白,做出我國自己的彩超。所以博士后期間,我一直在找項目,想進一步深入研究我的博士課題。但當時學校條件有限,我博士后的科研經費只有2萬元,很難滿足課題研究的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想能不能去企業里面找資源。當時正好有機會到深圳安科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科)調研,安科是中國科學院在深圳創辦的高科技企業,其使命是研制、開發、生產國產醫療器械,替代進口產品,即“以產頂進”,其中有一個項目就是彩超研發。公司當時派人到美國學習了兩年,想合作做這個項目,但沒有成功。于是就問我能不能加入他們的項目,在國內一起來做這個項目。
后來我和安科及浙江大學商量,看博士后課題能不能在企業完成。浙大和安科都非常支持這個想法,這應該也是我們國家比較早的關于企業博士后的雛形。我進入安科,擔任了彩超開發課題組的組長。那時候博士后來深圳的人很少,能夠在企業完成博士后課題的人更少,所以有人說我是國內第一個企業博士后。這個創舉是改革開放給我們的歷史機遇,也是深圳的創新發展理念給知識分子提供的機遇。深圳這種吸引外來人才,創新發展的強勁勢頭,以及良好的創新環境,給有想法肯干事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廣闊天地。
“以產頂進”
主持研發我國第一臺彩超機
1983年日本研發出世界上第一臺彩超,1986年美國也研發出了彩超。博士后期間,我和課題組成員大概花了兩年時間,在1989年完成了國內第一臺彩超的研發工作。這也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成功研發出彩超的國家。
▲1989年,陳思平(右)與由他主持研制的國內第一臺彩超。
研發的過程很艱辛,那時候我們全部研發人員都是加班加點,周末也幾乎不休息。當第一幅彩超圖像出來后,大家都很興奮,我們國家自己的彩超終于要在我們手里創造出來了。醫療器械產品生產有很高的門檻,彩超研發出來后,需要做臨床實驗進行驗證。按照規定,彩超需要在3家三甲醫院進行100例臨床實驗,才能投入生產。我們當時想在廣州找一臺進口彩超做對比實驗,令人驚異的是,整個廣州市竟沒有一臺彩超。后來好不容易在一家醫院,找到港商送的一臺彩超,我們就用它來進行對照實驗。除此之外,我們還在全國知名的心血管醫院北京阜外醫院進行臨床實驗,他們很高興地看到我們從此有了自己研發的彩超。一位著名超聲醫生有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她說有了自己的彩超,我們等于多了一雙眼睛,能看到原來看不到的東西。同時我們超聲醫生的地位也提高了,因為心臟手術是否成功,要靠我們彩超檢查說了算。
醫療器械的研發與其他電子儀器不同,要求很嚴格。除了100例臨床實驗之外,還要做很多專業測試。經過重重檢驗之后,才能獲發許可證和注冊證。因此,到了1990年,我國才正式宣布第一臺彩超研發成功。
我國彩超從研發轉變為產品后,國外進口彩超的價格一下子降低了三分之一。安科彩超占領了當時四分之一的國內市場,不少基層醫院也用上了彩超。安科公司當時除了研發我國第一臺彩超,還研發了我國第一臺核磁共振,第一臺PACS、螺旋CT等醫學儀器,為國內醫療器械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F在國內不少知名醫療器械公司的高管、骨干,很多都有在安科工作的經歷,所以人們稱安科為“國內醫療器械的黃埔軍?!?,它現在仍然是一家發展很好的高技術公司。
成功研發出國內第一臺彩超后,國家就將一些“九五”“十五”攻關項目交給我們來做。我們又繼續做了彩超第二代、第三代等提升工程。1992年這個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深圳在醫療器械科技領域一個很大的突破。
如果在學校做研究,一般有了科研成果,發表完論文,可能也就結束了。但在深圳不一樣,企業博士后的優勢就在于,可以將科研成果馬上轉化為生產力。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后,公司領導極力挽留我留在公司工作。因為我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正好又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所以我就留在安科繼續工作,先是做部門經理,后來擔任了公司總工程師。所以大家講,我無意中創造了三個“第一”:第一個到企業完成博士后課題,第一個到深圳工作的博士后,第一個由國家人事局分配到基層高新技術企業的博士后。
【貳】
博士后工作站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培養平臺,培養企業博士后是科技成果快速轉變為生產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推動建立深圳企業博士后工作站
1987年我進入安科做博士后課題,后來留在公司一直工作到2005年。這期間,我國科研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國家也開始重視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設和推廣,在寶鋼集團正式建立了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后來通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實際上,深圳探索建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時間,比寶鋼還要早。
作為第一屆至第五屆深圳市政協委員,我經常結合政協提案推動各項工作,例如當時提出了《關于各方面都來重視和支持我國第一個特區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了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對推動深圳和我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設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深圳以安科為樣板,正式開展博士后工作,在全市有條件的企業,開始建立深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剛建設的時候,全市大概有十幾家博士后工作站分站。這也是深圳吸引人才的一種創新方式。記得有市領導曾經問過,每年給每位博士后補貼10萬元行不行?那個年代10萬塊錢已經是很大一筆錢了。那時候全市才有20多家企業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數量很少,所以算下來,一年也就只需200多萬元。深圳高新技術政策再加上當時博士后享受全國最高薪資待遇的這種方式,深圳吸引了一批高新技術人才到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建設成果豐碩
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建設看似是個大工程,但其實就是把握兩個重點工作:一是吸引人才,再一個就是造就人才。換句話說,就是除了吸引博士后來,還要加強校企合作,聯合高校專業對口的教授,擔任博士后合作導師,共同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當時,我們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十幾所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安科成了一個人才匯集的地方,我在擔任總工程師期間,也接待了很多來自國內各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來實習,這樣就形成了產學研互動的良好氛圍。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深圳的博士后工作站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果。據統計,截至2021年6月底,深圳已經有科研流動站15家,科研工作站(分站)128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55家,這其中90%的單位是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七成。全市在站博士有4500多人,累計招收培養近1萬人。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績。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10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清單,明確賦予深圳對博士后工作站分站的設立和撤銷權限,這就大大提升了我們建設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自主性。以前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很復雜的流程,需要先報廣東省批準,廣東省再報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準?,F在,深圳可以自己批準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分站,我覺得中央給予我們很大期望。我們在發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方面還有很大空間,應該把這些政策用好,盡最大限度發揮它的效用,吸引更多人才來深圳,同時培養更多人才留在深圳。
【叁】
深圳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和深圳大學醫學院的建立,是深圳對重大民生和醫療事業的重要突破,對培養深圳本土醫學人才和推動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的持續發展影響深遠。
創辦深圳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2005年深圳大學換屆,我擔任了深圳大學副校長,我向校長和書記主動申請創辦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深圳大學很快同意。
中國有三個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基地,分別是環渤海灣、長三角和珠三角,深圳占了珠三角地區產量的80%以上,在全國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含金量最高。但深圳大學沒有與此相關的專業,這在市場競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就很吃虧。
這個專業辦起來后,需要結合深圳發展建立相關聯的研究方向,開展科學與教學研究。為此我們向全球招聘了不少人才。在各方面努力下,2007年深圳大學獲批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碩士點,2008年開始培養本科生,2018年我們獲批生物醫學工程博士點,后來又建立了博士后流動工作站。經過短短十余年的發展,深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從零起步,形成了從本科到博士后全鏈條教學體系。在2016年教育部組織的全國上百所大學學科評估中,這個學科已經排到了第15名,其發展速度在全國高校中較少見,可以說這是深圳大學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但發展無止境,我們還要繼續向高峰攀登。我經常以醫學超聲為例和我們同事共勉:醫學超聲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最有魅力的研究方向,我們要挖掘其物理本質,交融相關學科,聚焦最新技術,去沖擊最迫切要解決的醫學難題。后來這段話被同事貼在實驗室墻上,時刻激勵我們。
深圳終于有了第一個醫學院
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創辦成功基礎上,學校又讓我分管負責創辦深圳大學醫學院。早在2005年深圳市政協四屆一次會議上,《加快深圳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的提案中就提出了建立深圳醫學院的建議。我也和委員們提交了《關于深圳大學設立醫藥學院》的聯合提案。建議提出,經濟特區一定要有全國知名一流醫院,一流醫院往往是一流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建議將深圳大學醫學院作為深圳市發展高等教育的頭等大事來抓。2007年底,市政府通過了深圳大學醫學院籌建方案,初期撥款30億元,增撥西麗片區1.7平方公里土地為深圳大學新校區,主要用于醫學院及醫學相關專業的建設。2009年9月1日,深圳大學醫學院正式建立,當時醫學院下設臨床醫學系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2019年9月10日,第35屆教師節,深圳大學授予陳思平(右)等3人“杰出貢獻獎”。
創辦深大醫學院的時候,深圳市常住人口已接近900萬,像深圳這樣的大城市,大學里面沒有醫學院的很少見。加之深圳醫藥產業發展的基礎很好,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深圳市下決心在深圳大學創辦一所醫學院是多么重要。但那時獲批醫學院非常困難,需要衛生部和教育部同時下文。2007年,全國當時有7所學校同時申報創辦醫學院,但都沒有獲批。到了第二年,也只有深圳大學醫學院獲批。我們申報理由主要包括,全國人口超千萬(實際管理人口)的大城市,唯有深圳沒有醫學院;深圳醫院的人才都從外地招來,沒有本土培養的專業醫務人員;深圳非常需要一所醫學院,來提高整體醫療水平。
醫學院建立之后,臨床醫學專業這個專業當時創辦的時候也是一點基礎都沒有。因為缺少設備,而且還沒有標本,當時還有人提議,說要不就去香港上臨床解剖課,香港那邊也同意了,我們還去做了考察。但總覺得這不是很好的辦法,因為來往交通等問題比較麻煩,所以我們就下定決心自己辦,而且要辦就要辦成最好的。后來我們和深圳紅十字會合作,克服了各種困難。我們辦起了自己的臨床解剖實驗室之后,香港那邊的醫院來參觀,都覺得我們辦得很好。
【肆】
科技的核心是人才,我們只有構建好的平臺,才能持續不斷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建設國家級科研平臺吸引人才
人才是辦學和做科研的核心。我們在創辦深圳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時候,就在思考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年青的人才,特別是怎樣從全球招募人才來深圳工作。這就必須有很好的平臺,也就是得先栽下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那應該怎么種這棵樹?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創建國家級科研平臺。除了深圳市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外,我們還必須有更高的平臺。因此,我們先后建立了國家級醫學超聲國家工程實驗室、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
醫學超聲國家工程實驗室是一個開放平臺。我們對全國幾十家企業開放,他們都可以申請到這邊來做實驗,全國做醫學超聲的企業很多都用過這個平臺。我們還和他們合作進行科研攻關,制定行業國家標準等。目前,這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已經制定了兩項醫學超聲標準,正在研究制定國際標準。
平臺建起來之后,吸引了很多人才來?,F在深圳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有很多科研骨干都是從國外回來的,從創立之初的“光桿司令”,到現在教授有近20位,50多位專職老師,每年研究生招生120多人,100個本科生,10~20個博士生,還有很多博士后。
▲1992年,陳思平第二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我們國家工程重點實驗室等平臺,每年大概會承擔國家級、省級等項目20多項。每個年輕老師手頭基本上都有一個國家基金的課題。我們還和企業、醫院合作,共同培養研究生。這樣高校老師深入企業內部,既可以指導博士后,又可以解決企業遇到的難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加大本土科研人才培養力度
我覺得深圳除了引進人才之外,還必須要加大力度培養人才。要著眼于自己已有的基礎,在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怎么用好人才方面下功夫。比如大學有很多人才,光讓他們待在學校不行,必須要讓他們和高新技術企業相結合。
結合不一定要去辦公司,可以結合所教的專業建立探索、貢獻創意和想法的平臺。我國醫療器械管理改革后和其他的產業有所不同,它實行的是兩段管理法,即產品注冊和生產許可。第一段叫注冊制。也就是說一個產品,不一定非要制造出來,做產品你做不過公司的??梢宰龀鲈順訖C,先注冊成產品,再將此轉讓給企業,去獲得生產許可證,這就是第二段。這樣你就可騰出精力組織更多的人才做下一步探索。
高校教育研究方向主要分為應用研究和理論研究,這兩者比較起來,就目前發展而言,應用研究對發展中的我國來說更重要。所以我們可以鼓勵高校老師和企業合作,帶學生創辦一些小型的類似孵化器一類的平臺。另外,就是要鼓勵一些已退休的老師,讓他們進到企業做顧問,發揮余熱繼續貢獻科研力量。
深圳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為產學研相結合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這些企業形成了良好的市場生態。以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為例,我們想做一款產品,在不超過10公里的范圍內,就可以找到產業鏈,所有配套產品都能解決。所以說,在深圳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很容易落地實現。眾所周知,深圳并沒有像其他大城市那樣高校云集,但其科研水平一直領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發揮了很大作用。因此,我們除了吸引更多高校來深圳落戶之外,還要持續推動高校產學研更好結合。
從企業到學校,我在深圳已工作三十余年。未來,我相信深圳一定會創造更多的科研奇跡。在高新科技的驅動下,深圳也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先行示范的路上走得更快更遠。
編輯:唐娜